查看原文
其他

希望你不是最后一个认识她的人

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 2020-08-18

古罗马思想家塞涅卡曾说过,何必为生命的片段而哭泣,我们整个人生都催人泪下。催人泪下,不见得是悲剧,还可以是太过励志,与她的人生照面,你便会明晓。




01
 “从来如此,便对吗?”
 






云南丽江,
某一个芳草连天的小山村,披着余晖的女孩坐在山坡上歇脚,身旁放着镰刀,箩筐里装满一天的劳作,她一言不发,望着到不了的天际发呆……这幅画里,不全是我们向往的诗与远方。
不出意外,女孩不久就会成为操劳的妻子,接着是操劳的母亲,操劳的老太太……如她的祖辈那样,生于斯,长于斯,眠于斯。
可就是有那么一天,这个“意外”来了。在当地县城教书的一位老师,为这样一位素不相识女孩停车驻足。老师上前,俯下身来,问女孩怎么了?“我想读书,可家里穷,要让我嫁人。”女孩哭了。
“我想读书,可家里穷,要让我嫁人。”
一句话,引燃一个踽踽独行理想滚烫的人生。
这位老师,叫张桂梅,今年63岁了。
脸色蜡黄,眼角永远挂着悲伤似的,走起路来也如风中之烛,着实羸弱。
一没健康,二没家庭,三没财产,她,唯有一身“逆骨”。


02
 她明明可以……
 
“逆骨”之,在她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倔与痴。

“逆骨”之,在她深及骨髓至死方休的信仰。
关于她的六个“明明可以”,读到唏嘘不已。
她明明可以沾沾自喜,却全然不知满足。
坐落于云南丽江华坪县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,在当地可是饶有名气。不仅因为这所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,令人咂舌的,还有它的升学率——
2019年高考,华坪女高118名毕业生,一本上线率达到40.67%,本科上线率82.37%,排名丽江市第一。
华坪女高的创始人、校长,就是张桂梅。
“这样的成绩满意吗?”记者问。
她已经不像前年那样“气急败坏”了,“不满意,我想让孩子们全部上一本。”不仅如此,她还想让她们去摘触手难及的星:清华北大。“我想让山里的孩子,也能走进最好的学校。”
其实早在2008年华坪女高建校伊始,大家对这所学校女孩子的期待是,能读上职大就可以了。张桂梅斩钉截铁回,“不干!”在她想来,要是目标仅仅是职大,那这所高中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?
她是有野心的。
她明明可以代她们“卖惨”“博同情”,却闭口不愿刻意提及那两个字。
那些因为家庭一贫如洗,因为“读书无用”“重男轻女”观念,求学生涯在初中毕业之后戛然而止的女孩,张桂梅和她身后的华坪女高像个“霸道总裁”一样,说服女孩的亲人,不索半分钱,一一接手。
华坪女高,招收的主要就是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无法继续读书的山区女孩。
是不是可以简单地称其为“给贫困山区的女孩专门上的高中”?
张桂梅拒绝了“贫困”这个词,不是“好面子”,而是出于一种很少有人会顾及到的考虑。
“我们就没提贫困两个字。我觉得‘贫困’对女孩来说,也是一种隐私。我们就叫‘大山里的女孩儿’。”
生而为人,没有谁甘愿贫穷,贫穷可能是一时的,可如果贫穷的人不被善待,那心理阴影就会是一辈子的。所以,张桂梅说,贫困也是一种隐私。一位网友说,她给的不仅仅是给教育,还给尊严。

她明明可以体面下去,却偏偏自取其“辱”。

2001年,华坪儿童之家成立,捐助方指定让当时在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的张桂梅兼任院长。儿童之家收养的孩子中,一部分是被遗弃在福利院门口的健康女婴,无儿无女的张桂梅便成了她们的“妈妈”。

这样的经历让张桂梅萌生了一个想法:筹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。

如果梦想太疯狂,那就为之疯狂一把,哪怕像个乞丐一样!

2002-2007这五年的寒暑假,如果你在丽江街头,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个“骗子”:

她凑上来,热切地跟你讲,“你看我想办一所学校,你能不能支持我五块十块?两块都行!”

若你眼里有些迟疑,她一套自证“优秀”和“靠谱”的证件就递上来了,什么优秀教师奖状,关于她的新闻报道,还有身份证都在其中。

运气好的话,她会“化缘”化来几块钱,运气不好,就是一顿羞辱。“骗子!好手好脚你不干活?!”“戴个眼镜,你还出来骗钱花?!”

她呢,就讪讪走开了。作为优秀人民教师的体面呢?为了这疯狂的梦想,碎了一地。

五年下来,不过筹措到一万多元,远远不够开办一所学校需要的资金。

转机,在她一度想“对不起父老乡亲”、放弃时出现了。

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,到北京开会前,县里知道她没钱,给她特批了一笔“置装费”,她却把这钱给学生买了电脑。当时一位细心的记者发现,张桂梅穿的牛仔裤居然破了两个洞,于是开始报道她的故事,张桂梅和她的“免费女子高中梦”就此传开了。

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,帮助张桂梅办校。2008年9月,华坪高中正式开学,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保障,学校建设由教育局负责。

疯狂的梦,终于开始照进现实。

她明明可以“妥协”“折中”,却偏偏一意孤行。

起先,包括此时,也有人质疑:什么年代了,她还硬性地把男女分开?

张桂梅给的回应是,你们说的有道理,但我不服气,你们越说我越想干。

为什么只能是女孩?她深信不疑——

 “女孩子受教育,是可以改变三代人的。”

张桂梅想解决的是“低素质母亲-低素质孩儿”的恶性循环,阻断贫困代际传递。

她在《面对面》节目中,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事:

一次学生家访时,她发现一位母亲将自己上高三的女儿留在家里干农活,把上初中的儿子送去县城补习。

当时她就气不打一处来,毫不客气地质问那位母亲,“你脑子有病啊,你姑娘要高考的,你不送她补习,反而送儿子去补习?”

“他是儿子。”

那位母亲的一句回答,令张桂梅一时语塞。

后来,再回忆起这一幕,张桂梅说,再难,我觉得我办这个女高都是对的,就算把命搭上都应该的。

像是个行走在丽江大山里的侠客,哪里有不平哪里就有她。

她就这样,孑然一身,剑指传统的落后的蒙昧的观念。

因为“重男轻女”几近断送前途的女孩子,她解下披风,护她往后余生,截然不同。

她明明可以有所保留,却奋不顾身全情投入,甚至如她所述,“把命搭上”。

并不夸张,华坪女高的任一个女生,都有可能是她身后那片大山的全部希望。

对于孙女上了高中这件事,一位学生的爷爷奶奶说,“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。”因为他们的孙女,是祖祖辈辈第一个高中生。

心气极高的张桂梅对学校的老师说,“好不容易人家把孩子给我们了,咱教出来最少上二本。干不了,你们辞职走人。”

这个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不少教师打了退堂鼓,华坪女高首届共招收女生100名,入学分数没有门槛,学生普遍基础较差,成绩始终提不上去,加之学校条件简陋,建校半年,17名教师中就有9名提出辞职。教学工作近乎瘫痪,眼看学校快要办不下去,县里计划将学生分流到其他高中继续就读,承诺依旧免费。

心灰意冷的张桂梅整理资料准备交接时,眼前一亮,剩下的8个人里有6名党员。她把6个党员找来,因为没有钱,他们就画了一个党旗,对着党旗一起重温入党誓词,还没宣誓完,大家全哭了。

此后,便是“搭上命”的付出。

一位女老师做肿瘤手术,张桂梅说,“你请假吧”。那位女老师说,“只要医生说能穿衣服,我就回来了,我不请。”

张桂梅自己呢?在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,身体却每况愈下,她患上了肺气肿、肺纤维化、小脑萎缩等10余种疾病。6年前,因为胳膊疼得抬不起来,已停止了授课。如今的她,是校长,也是校工。严厉催促学生的是她,与困难学生抱头痛哭的,也是她。

“我不这么干,我的学生就上不了浙大,厦大,川大,武大……”建校12年,已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。

记者问,为此“您要付出什么?”

她先是笑了,“我付出的几乎是生命”,继而,又哽咽了,“我们这里面是用命换来的。”她也替同她一样苦守的老师回答了。

她明明可以以“救命恩人”自居,却全然不愿拴住她的女孩们。

“我们这里有一个规矩,就是跟学生说,你毕业了,就不要再回学校了。

 “我希望她们安安心心地去读自己的书,走得远远的,飞得高高的,去竭尽自己的全能,去为社会服务,为我们这个国家服务,不要背着这个女高为你做了什么,不要老背着这个张老师为你做了什么的包袱,不要再回来。”

“不管怎么着,我救了一代人,不管是多是少,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,比我幸福,就足够了,这对我是最大的安慰。

我们常说:

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

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指向离别,就是父母对子女之爱。

如今看来,是我们狭义地理解了爱,超越血缘的爱,指向离别的爱,计深远的爱,不就正在这个人身上“泛滥”。

她带出来的学生,也有如她一样的“逆骨”。大学毕业了,她们把第一个月工资全部捐回来。还有些学生,又回到华坪女高做起老师来。

“明明可以”,之于很多人而言,是对生活的妥协,是在“简单”和“困难”的人生闯关模式中取了容易完成的前者。而在张桂梅那里,却成了对生活发起的挑战,叫我们甚是感佩。


03
来自23年前的报恩
 

对了,追溯这个故事的开端,并不是文章开头那一句“我想读书,可家里穷,要让我嫁人。”而是一个关于报恩的故事。

少年丧母,青年丧父,中年丧夫,为了“逃避过去的生活”,1996年,张桂梅申请从丈夫的老家大理喜洲调出,后被调到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。 

次年,“灾难人生”前又加上了一个“更”字。她查出子宫肌瘤,举目无亲,没钱治病,就在思来想去决定放弃治疗时,当时华坪县民族中学的校长对她说,“你别怕,我们再穷也会救活你。”父老乡亲的捐款和肝胆相照的关怀,纷涌而至。

“我给小县添了麻烦,他们却把我救活了,我活着要干什么?”

于是,张桂梅用追逐一场疯狂的梦的时间来报恩。攒下的奖金、捐款和大部分工资,一百多万元,她全部捐给山区教育事业。

 “你别怕,没钱了我们大家想办法。”

如今,她又把这样的话说给山里女孩的母亲听,听闻的母亲哽咽了,如同她听到“你别怕,我们再穷也会救活你”一样的哽咽。

“感谢这些挡在女孩子们身前的人,托举起无数可能摇摇欲坠的人生。之前只道守护神是个传说,如今都有了真实可感的模样。 ”有读者看了她的故事之后,如是说。

是啊,认识了这个“守护神”,方知我们小看了生命的韧度,她可以为她们的人生,低到尘埃里去。没有人去要求她非要做到这份上,可她就是选择了这样一种滚烫的人生。


 “这么多鱼,你救得过来吗?”

每一个在知识干涸之地挣扎的女孩,就是一条鱼。

“这条鱼在乎!”张桂梅把她放回海里,“这条鱼也在乎!”随即又将一个她送归大海。

当那些已经摆脱束缚自由游弋的女孩,跃出水面之时,就是她嘴角上扬之际。


封面图丨出自@丽江日报内容丨央视新闻整编撰写



点击【写留言】传递你对张桂梅老师的敬意

猜你喜欢


点“在看”让更多人知道张老师

本期监制/李浙 编辑/王若璐 校对/少卓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